徐瑶:从传媒学子到乡村振兴带头人,如何在家乡土地上实现人生价值
大学校园的柏油路与家乡的泥土路之间,往往横亘着难以逾越的心理鸿沟。徐瑶却轻松跨过了这道坎。2012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这个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女生没有留在城市追逐传媒梦想,而是拖着行李箱回到了连云港海州区新坝镇。乡亲们不理解——寒窗苦读十几年,怎么又回到了田埂上?
徐瑶记得刚回村时邻居大妈的眼神:“瑶瑶,你这大学不是白读了?”她只是笑笑,心里清楚自己要做什么。那些年在城市求学,每次假期返乡都让她更强烈地感受到:家乡需要年轻人,需要新思维。
从传媒学子到新农人
广播电视编导与蔬菜种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徐瑶却发现了其中的关联——好故事需要好内容,好农产品也需要好营销。她敏锐察觉到城市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与家乡优质农产品滞销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恰恰是她的机会。
最初尝试种植平菇时,徐瑶在自家后院搭起简易棚。菌棒发霉、产量不稳定、销路打不开……问题接踵而至。父母看着女儿整天泡在菇棚里,既心疼又不解。但徐瑶坚持记录每个环节的数据,对比不同温湿度下的产出效果。那段日子,她手上总是沾着泥土,笔记本上却写满了观察记录。
曙光合作社的诞生
转机出现在2015年。徐瑶动员了村里十余户农民,共同成立曙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曙光”这个名字寄托着她的期望——给传统农业带来新的曙光。
合作社起步时只有五十亩地,种植西瓜、大白菜等常规作物。徐瑶引入的绿色种植标准最初遭到老农们的质疑:“我们种了一辈子地,还要你教?”她没有争辩,而是在自己负责的示范田里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收获季节,她的西瓜甜度更高,大白菜品相更好,在市场上卖出了更高价格。事实胜于雄辩,社员们开始主动学习新的种植技术。
合作社规模逐步扩大,从五十亩发展到三百多亩,产品种类也更加丰富。徐瑶特别注重品种更新,每年都会试种三五样新品,成功后再推广给社员。这种稳健的创新策略让合作社在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活力。
让村民在家门口致富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徐瑶常挂在嘴边的话。合作社优先吸纳本地村民务工,特别是留守妇女和年龄偏大的劳动力。目前已经带动周边150余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村民老张以前在建筑工地打工,年纪大了找不到活干。加入合作社后,他负责大棚日常管理,年收入达到三万多元。“比在外面奔波强多了,还能照顾家里。”老张满足地说。在曙光合作社,像老张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人均年收入过3.2万元,这个数字背后是150个家庭的安稳生活。

徐瑶还特别关注技能培训。每月组织两次技术讲座,邀请农技专家现场指导。从简单的病虫害识别到复杂的土壤改良,社员们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许多村民从普通劳动力成长为技术骨干,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
打通产销最后一公里
农产品销售一直是个难题。徐瑶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模式。
线下,她主动对接超市、农贸市场,建立稳定销售渠道。线上,她亲自拍摄农产品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展示种植过程。真实的场景、质朴的讲解,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信任。我记得看过她的一条视频——清晨的露珠还挂在菜叶上,她边采摘边讲解如何识别新鲜蔬菜。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比任何广告都打动人心。
这种创新模式成效显著。合作社成功销售平菇一万余斤,西瓜二十五万余斤,大白菜二十万斤。特别是疫情期间,当许多农户为滞销发愁时,曙光合作社的农产品通过线上渠道稳定出货,保障了社员收入。
徐瑶的创业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需要新思维。她把传媒人的创意带到田间地头,用实干精神在故乡的土地上写就了最美的青春篇章。这条路并不轻松,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站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徐瑶依然记得第一次参加村民代表大会时的场景——那间简陋的会议室里,乡亲们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她。从乡村议事厅到国家议事殿堂,这条路她走了八年。作为新当选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带来的不是华丽的提案,而是沾着泥土气息的基层声音。
基层声音的传递者
2023年春天,徐瑶多了一个新身份:全国人大代表。这个身份对她而言,不是光环而是责任。在第一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前,她走访了周边七个村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农民们的真实诉求。
“农村最需要什么?是产业,是机会,是年轻人回来的理由。”徐瑶在小组讨论时这样说道。她的发言没有太多专业术语,却句句戳中乡村振兴的痛点。有位代表后来评价:“徐瑶代表的发言就像她种的蔬菜一样,实在。”
这种朴实恰恰源于她的基层经历。作为小荡村党总支书记,她太了解农村的现实困境。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土地抛荒……这些问题她都亲身经历过。在全国人大这个平台上,她把这些具体问题转化为政策建议。比如关于支持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建议,就来自曙光合作社的实际运营经验。
劳动模范的双重含义
2018年获得连云港市劳动模范称号时,徐瑶刚满26岁。三年后,她又荣获江苏省劳动模范。这两个荣誉背后,是她日复一日的坚持。
劳动模范的“劳”字,在徐瑶身上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体力劳动——她至今保持着每天到田间巡查的习惯。合作社的社员们常说:“徐书记比我们到得还早。”另一方面是脑力劳动——如何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她心头。
荣誉带来的不仅是认可,更是动力。获得省劳模后,找她取经的年轻人明显多了。有个大学生专程从南京赶来,想了解回乡创业的可能性。徐瑶花了整个下午和他交流,临走时还送了他一包合作社的种子。“希望这包种子能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她笑着说。
从编导到乡村振兴的跨界智慧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的求学经历,在徐瑶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给她的不仅是拍摄技巧,更是内容创作和传播的思维。
“好的农产品需要好故事。”这是徐瑶经常说的话。她为合作社的蔬菜设计品牌故事,用短视频记录种植过程,这些传播手法都源于她的专业背景。艺术学硕士的训练则让她更善于发现美——她把农田当作舞台,把种植过程编排成自然的演出。
这种跨界思维让她的工作方法独具特色。组织村民培训时,她会用影像资料辅助讲解;推广农产品时,她注重情感共鸣而非简单推销。教育背景没有限制她的发展,反而成为她解决问题的独特资源。
多重身份的人生启示
在中国,叫徐瑶的人不少。除了这位乡村振兴的实践者,还有活跃在音乐剧舞台的演员徐瑶,以及在法律、心理健康等领域做出贡献的徐瑶们。这种姓名的重合仿佛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塑造自己人生的无限可能。
我们的主人公徐瑶选择了扎根乡土。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不必拘泥于某种固定模式。有人在大都市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有人在田间地头实现价值。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并为之全力以赴。
徐瑶的成长轨迹就像她种植的作物——需要合适的土壤,需要耐心培育,最终会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她的经历给当代年轻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回乡发展不是退路,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进取。
站在新的起点上,徐瑶依然保持着那份初心。全国人大代表、省劳模、合作社理事长……这些身份对她而言,都是服务乡亲的不同途径。就像她常说的:“头衔会变,但我想为家乡做点实事的想法永远不会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