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洁的成长背景

小洁出生在南方一个临海的小城。那里常年湿润的海风塑造了她温润的性格,也给了她一双总是带着笑意的眼睛。父母都是普通的中学教师,家里堆满了各种书籍。我印象很深的是她说过,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老式藤椅上,轮流朗读诗歌或散文。

她家住在老城区一条青石板路尽头,推开窗就能闻到咸咸的海风。这种成长环境让她既保持着对传统的尊重,又始终怀抱着对远方的向往。记得有次聊天她说,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坐在海堤上,看着渔船出海归来,想象着那些船只去过的地方。

小洁的性格特点

小洁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温和而坚定。她说话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带着分量。朋友们常说她是那种“外表柔软,内心坚韧”的人。遇到困难时,她不会大声抱怨,而是默默地寻找解决方法。

她有个特别可爱的习惯——在认真思考时会轻轻咬着下唇,眼神专注得像是要把问题看穿。这种专注不仅体现在工作上,也体现在与人相处中。和她聊天时,你总能感觉到她在认真倾听,而不是急着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洁的生活日常

清晨六点半,小洁准时起床。这个习惯从大学保持到现在,雷打不动。她会先给自己泡一杯温热的柠檬水,然后坐在窗边的小书桌前写晨间日记。那本皮质封面的笔记本已经用了三年,页角都有些磨损了。

工作日她是一名儿童读物编辑,下班后则变身成烘焙爱好者。我尝过她做的抹茶曲奇,酥脆中带着恰到好处的甜,就像她给人的感觉一样舒服。周末的下午,你总能在社区图书馆找到她——不是在看绘本,就是在和小朋友们分享故事。

小洁的成长故事:从童年到儿童绘本作家的温暖人生历程

她的生活看似简单,却处处透着用心。窗台上精心打理的绿植,书架上按颜色排列的书籍,还有那只总是跟在她脚边的橘猫,都构成了她生活里温暖而真实的细节。

小洁的重要经历

二十二岁那年夏天,小洁独自去了云南山区支教。那所小学建在半山腰,教室的窗户破了就用塑料布糊着。她负责教语文和美术,孩子们最喜欢她带来的彩色蜡笔。有个叫阿吉的男孩总把“老师”叫成“老西”,每次纠正他都会害羞地捂住嘴笑。

支教第三个月,学校遭遇了山体滑坡。那天凌晨两点多,小洁第一个发现异常,叫醒了全校师生。大家摸着黑往高处转移,她一直走在最后面,确保每个孩子都安全。天亮后回到学校,她住的那间宿舍已经被泥土掩埋了半截。后来问起这件事,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当时没想那么多,就记得要数清楚孩子们的人数。”

这段经历在她左手腕上留下一道浅浅的疤痕——转移时被树枝划伤的。现在她偶尔摸着那道疤,眼神会飘向很远的地方,仿佛又看见了那些在晨雾中向她挥手告别的孩子。

小洁的人生转折

从云南回来后,小洁辞去了出版社的稳定工作。这个决定让周围所有人都很惊讶,包括她父母。记得有天晚上她来找我,坐在咖啡馆的角落反复转动着手中的杯子。“你知道吗,”她说,“在山上那些夜晚,听着雨滴打在塑料布上的声音,我突然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

她开始专注于创作儿童绘本。最初半年过得相当艰难,稿费勉强够付房租。有次去她租的小公寓,看见墙上贴满了被退回的画稿,每张上面都用红笔仔细标注着修改意见。厨房柜子里堆着泡面,但画具却都是最好的牌子。

转折发生在那个飘着细雨的周四。一家知名出版社终于通过了她的作品,编辑说被故事里“带着海风味道的温柔”打动了。签完合同那天,她破例喝了半杯啤酒,脸涨得通红,却笑得像个孩子。她说这比拿到任何大奖都开心,因为终于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孩子们讲述那些关于勇气和善良的故事。

小洁的梦想与追求

小洁的梦想清单上写着:要建一个流动绘本图书馆。不是那种固定在某个地方的图书馆,而是一辆可以开着到处走的小巴士,里面装满精心挑选的绘本。她想象着这辆小巴士能开到偏远的乡村,开到城市的角落,让更多孩子接触到美好的故事。

她现在每天会抽两小时学习儿童心理学,书页间夹着各种颜色的便签纸。周末去孤儿院做义工时,总带着新买的绘本和画具。有次看见她蹲在地上,耐心地教一个不爱说话的小女孩画海豚,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们身上,那画面美好得让人不忍打扰。

“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被故事温暖的童年。”这是她常说的话。虽然实现梦想的路还很长,但她已经在用各种方式慢慢靠近。最近她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制绘本的过程,视频里她细致地裁剪画纸,轻声讲解每个步骤。那些视频下面,常常有陌生的父母留言感谢,说自己的孩子特别喜欢她讲的故事。

或许在某个看不见的角落,正有个孩子因为小洁的绘本,第一次想象自己坐在海堤上看渔船归来的样子。这种想象会像种子一样,在某个合适的时刻悄悄发芽。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