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馨:从帕森斯设计到园林创新,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生活中绽放
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的毕业证书挂在工作室墙上。张雨馨偶尔会望着它出神。那不仅是学历证明,更像一段浓缩的时光。这所全球顶尖设计学府赋予她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塑造了她看待艺术与设计的独特视角。
教育背景与专业资质
帕森斯设计学院向来以培养创新思维著称。张雨馨在那里度过了最富创造力的求学时光。系统化的设计训练与开放的艺术氛围,让她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那些在工作室熬夜画图的日子,那些与来自世界各地同学激烈讨论的夜晚,都成为她后来创作的重要养分。
我记得有次参观设计师工作室,看到墙上贴满了设计草图。那种专注与热情,与张雨馨描述中的学习经历颇为相似。她曾在采访中提到,帕森斯教会她的最重要一课是“设计不只是美观,更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时装设计领域成就
“韵味之美”时装秀展的T台上,张雨馨的作品第一次引起业界关注。那场秀融合了东方美学与当代剪裁,丝绸面料上的刺绣细节令人过目难忘。她设计的服装既有现代时装的实用性,又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
时装设计对她而言不仅是服装制作,更是文化的载体。每件作品都在讲述故事,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考量。从面料选择到版型设计,从色彩搭配到装饰元素,她的设计总能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
园林设计领域突破
2023年成为张雨馨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与董睿兮合作的《朝界园林》《碧水园景》系列作品,标志着她正式将创作重心扩展到空间设计领域。这些作品最特别之处在于,它们不是对古典园林的简单复制,而是用当代语言重新诠释传统智慧。
《碧水园景》中那处巧妙的水景设计至今让我印象深刻。水流沿着石阶缓缓而下,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又暗合古典园林的理水理念。这种设计需要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更需要大胆的创新精神。
张雨馨的园林作品总能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无限意境。石材、植物、水景这些传统元素,经过她的重新组合,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这种能力不仅来自专业训练,更源于她对不同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
从时装到园林,表面看是跨领域的跳跃,实则有着内在的逻辑。张雨馨始终在探索如何让传统之美在当代生活中延续。这种探索让她在不同创作领域都能找到独特的表达方式。
工作室的角落里堆着几本翻旧了的《园冶》和《长物志》。书页边缘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张雨馨常说,这些古籍不是拿来供奉的,而是要真正读进心里。她的创作理念很朴素——让古典园林活在当代人的日常里。
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转译
"转译"这个词在张雨馨的工作笔记里反复出现。她不喜欢用"改造"或"创新"这样的字眼。转译意味着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让新读者读懂。就像把古诗翻译成外文,既要保留意境,又要符合现代语法。

《朝界园林》里有个细节特别打动我。她保留了传统漏窗的形式,但将窗棂的图案简化成更抽象的几何线条。阳光透过这些窗格洒在地上,依然会随时间移动变化,只是影子的形状更符合现代建筑的语境。这种处理方式既延续了古典园林借景透景的智慧,又避免了生硬的仿古。
她常说要"做减法"。不是简单去掉装饰元素,而是提炼出古典园林最本质的空间逻辑。比如传统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她在现代项目中会用墙体转折和植物配置来制造类似的体验,而不一定完全复制曲径回廊的形式。
跨领域艺术融合创新
时装设计的经历意外地成为她园林创作的独特优势。有次看她调整《碧水园景》的植物配置,那专注的神情让我想起裁缝斟酌面料的样子。"每种植物都有不同的质感,就像服装面料。"她随手抚过一丛南天竹,"要考虑它们的垂坠感、光泽度,还有季节变化时的色彩过渡。"
这种跨界的思维方式确实带来不少惊喜。她会用时装设计的立体剪裁思路来处理地形高差,用面料拼贴的概念来组合不同材质的铺装。甚至园林中的色彩搭配,也借鉴了时装设计的色谱理论。
记得去年参观她的工作室,桌上同时摊开着园林施工图和服装设计稿。两种看似不相干的创作在她这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园林中的流线设计暗合时装的结构线,时装的图案灵感又来自园林的花窗纹样。这种跨界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思维延伸。
代表性作品案例分析
《碧水园景》可能是最能体现她创作理念的作品。那个项目原本是块不起眼的城市边角地,周围都是现代建筑。她设计了一条蜿蜒的水系,不是传统的池塘溪流,而是用黑色花岗岩砌成的现代水景。水流声轻柔持续,既营造出传统园林的静谧氛围,又与现代城市的背景音和谐共存。
最精彩的是那片竹林的处理。她没有按传统方式密植,而是疏密有致地穿插在步道两侧。竹子的品种也经过特别选择,竿更细,叶更疏,在保持文人雅趣的同时,更符合现代人追求的通透感。
《朝界园林》则展现了另一种转译思路。那个项目需要保留几棵古树,她在设计时特意让建筑退让,创造出多个观赏古树的角度。这种处理既延续了古典园林"嘉则收之"的观景传统,又通过现代材料的运用,让古树与新建筑形成有趣的时空对话。
观察这些作品会发现,张雨馨的转译从来不是表面符号的搬运。她更关注的是如何让古典园林的空间体验在当代得以延续。这可能就是她作品最珍贵的地方——既让人感受到传统的温度,又完全属于这个时代。
去年秋天在宝明幼儿园的艺术节上,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张雨馨蹲在地上和孩子们一起用落叶拼贴画,有个小女孩举着枫叶问她:"老师,这个红色像不像晚霞?"她认真端详后回答:"更像你裙子上的蝴蝶结,都是温暖的红色。"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她的文化推广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真正在建立对话。
文化艺术活动组织与参与
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的报道编辑工作,张雨馨做得特别接地气。她坚持要把侗族大歌的录制现场安排在村民日常聚会的鼓楼下,而不是专业的录音棚。"艺术本来就生长在这些地方,"她翻着采访笔记对我说,"我们只是帮忙打开一扇窗,让更多人看见。"
这种"开窗"的理念贯穿她的所有活动。担任植物保护学院十佳歌手比赛评委时,她特意建议选手们从校园植物中寻找创作灵感。有个男生写了首关于银杏的歌,把落叶比作时光的书签。张雨馨在点评时说:"你抓住了植物最动人的特质——它们安静地记录着时间的痕迹。"
"韵味之美"时装秀展上,她的角色更加多元。既是参展设计师,又主动协助年轻设计师调整作品陈列。记得有件苗族刺绣与现代面料结合的外套,她建议把展示角度调整了15度,让灯光恰好勾勒出银饰的轮廓。这种对细节的把握,源于她对每个艺术形式的真诚尊重。
教育领域艺术推广
在宝明幼儿园的发言可能是最见功底的。面对坐不住的小朋友,她没用任何专业术语,而是带着孩子们玩"形状寻宝游戏"——在园林照片里找圆形、方形和三角形。"看这个月亮门,像不像你们吃的甜甜圈?"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开始主动发现生活中的几何之美。
她设计过一套给小学用的艺术启蒙卡片,把传统纹样变成可以涂色的互动游戏。比如云纹卡片上写着:"你能把这些曲线连成飘动的云朵吗?"这种设计既保留了传统元素的神韵,又给了孩子创造的空间。有老师反馈说,孩子们通过这些卡片开始主动观察屋檐下的彩绘和窗棂的图案。
高校讲座又是另一番景象。在美院的分享会上,她带来自己大学时期的设计草图,包括那些被导师画满红叉的失败方案。"这些比成功作品更有价值,"她笑着说,"它们记录着一个创作者真实的成长轨迹。"这种不完美反而让学生们更愿意敞开心扉交流创作困惑。
未来发展规划与展望
聊天时她提到正在筹备一个特别的项目——"移动的园林"。计划用改装后的公交车,把微型园林作品带到不同社区。"就像送外卖一样把美送上门,"她眼睛发亮地描述着,"让那些没时间去公园的人,在小区门口就能体验园林的趣味。"
这个设想很符合她一贯的作风。不追求宏大叙事,而是关注艺术如何真正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她打算在每辆"园林巴士"上配备语音导览,但内容不是枯燥的艺术史,而是邀请当地居民讲述自己与植物的故事。
长远来看,她希望建立一个小型基金会,专门支持艺术教育师资培训。"好的艺术启蒙老师太珍贵了,"她感慨道,"他们就像园丁,不是教孩子画得多像,而是帮他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
最近她在学习新媒体技术,想尝试用AR重现古典园林的四时变化。"技术只是工具,"她反复强调,"重要的是如何让更多人感受到,那些古老的造园智慧其实从未过时。"这个平衡点确实很难把握,但看她以往的作品,或许真能找到那条既传统又当代的路。
艺术推广在她这里,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而是像朋友间分享美好事物那般自然。这种特质让她的每次文化参与都带着温度,也让人更期待她未来的每一个新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