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复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词语,它们看似寻常,实则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就来一起解读一下“应接不暇”这个成语,看看其中的“暇”字究竟有何深意。
我们来看“暇”字的本义,在古代汉语中,“暇”是一个多义词,它源于甲骨文,象征着空闲、闲暇的时间,从字形上看,左边是“日”,表示阳光普照,右边是“叚”,意为多余或者剩余。“暇”最初是指太阳落下后,天空中尚有余光,即短暂的闲余时间,这种理解,与现代语境中的“空闲”、“闲暇”相符。

“应接不暇”这个成语并非单纯指闲暇,而是形容事物繁多,来不及一一应对,这里的“暇”字,被赋予了动态和情境化的含义,在《诗经·小雅·采采卷耳》中有言:“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其多且遐。”这里的“遐”即遥远,引申为繁多,这就为我们理解“应接不暇”提供了一个线索,当事物繁多,如同繁星点点,层出不穷,以至于让人应接不暇时,这个词便形象地描绘了那种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状态。
在国学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强调学习或工作的繁忙,也常用于描述社会变迁的快速节奏。《论语·卫灵公》中有孔子对弟子子贡的教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必有事焉,不可逸豫,怠慢无礼,则无以立。”这里的“逸豫无礼”就是指过于闲散,对事务应付不过来,与“应接不暇”异曲同工。
从哲学角度看,“应接不暇”也寓含了对事物动态变化的深刻认识,古人云:“世事如棋,布局者动,观棋者静。”这告诉我们,面对不断变化的世事,我们需要保持清醒,随时调整自己,才能适应并应对这些变化,这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国学大师们在起名时,往往会选择那些既能体现汉字本义,又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字眼,在“应接不暇”这个成语中,“暇”字以其丰富的内涵,不仅展现了古代汉语的精妙,也寓含了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洞察,通过理解这个字,我们可以更好地品味和传承我们的文化传统。








